洞悉循環經濟的創新與商機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林泉興 執行副總經理

本文轉載自 KPMG 台灣所出版之「循環經濟大不同」一書

國際上最知名的循環經濟案例,莫過於荷蘭於 2016 年推動的「荷蘭循環熱點(Netherlands Circular Hotspot) 」計畫。自 2012 年歐盟簽署循環經濟宣言後, 許多歐盟國家皆將循環經濟納入政策規劃,荷蘭更是首開先河,透過循環經濟 熱點,積極與世界各國做連結。

荷蘭循環經濟熱點位於史基浦機場旁的貿易園區,除了提供企業展示本身既有回收資源再利用之循環經濟產品、服務或計畫,亦作為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試驗場,讓參與計畫的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NGO),共同設 計讓資源和材料在產業鏈中持續循環的生產模式,尋找轉型至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及可行性。在這個實驗場域中,企業不只能發展自身的循環經濟模式,也可以尋覓和其他企業的合作機會,將自身廢棄物作為其他企業的原料,或是將其 他企業之廢棄物作為自身的原料,形成循環經濟共生工業區。

圖一:Part 20 | 20(圖片來源:http://www.park2020.com)

循環經濟熱點計畫中,佔地達 60 萬平方英呎的 Park 20|20 園區是一示範性的商業中心,所有建物都採用常見的綠建築設計,在建築工法上幾乎不使用水泥灌漿,而是利用組裝的方式建造,建材則採用可拆除、回收的設計,讓建物在使用期限內,可因應不同需求更換建材,並在使用年限屆滿時,將建材拆除回收後再利用。這樣的建築設計,即是典型「從搖籃到搖籃」的模式,而且 對於建商及其客戶都是雙贏的做法:建商在建造時可以節省水泥、建材的成本與水泥灌漿的時間,拆除建物時也更加省時省力;使用建物的客戶則可以享受更符合需求的空間,更有彈性的建築動線,以及經常更新的建材。拆除的建材則可以回收後再出租或是銷售,為建材供應商創造新的收入,同時也避免鋼筋及水泥等建材耗用背後所帶來的自然資源開採問題。

真實價值在循環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不少企業或許會開始對循環經濟產生好奇,並產生以下問題:我們也能推行循環經濟嗎?採用循環經濟的效益是什麼?若要導入循環經濟該從何處著手?不過,企業應該先回頭思考的是:自身營運所產生的重大環境與社會衝擊到底有哪些?營運過程中消耗的資源產生多少外部成本?若能夠先掌握營運中各項衝 擊及外部性大小,企業自然能發現循環經濟的切入點,而未來轉型為循環經濟企 業的藍圖脈絡,也將逐步浮現。

KPMG 所開發的企業「真實價值」(True Value)方法學[1] ,為一完整納入經濟、環境與社會衝擊的衡量工具,能用以盤點並量化其對環境與社會產生的衝擊, 將傳統的損益表轉化為整合損益表(Integrated P&L),協助企業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掌握各個正面/負面衝擊的價值,找到循環經濟轉型的契機;而在進行決策 時,企業可用以評估不同循環經濟方案的真實價值,真正將外部性納入決策流程; 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後,也能夠用同樣的框架對外呈現成果,用貨幣化的數字具體呈現循環系統的價值。

在實務應用上,KPMG 曾協助荷蘭最大的能源電網管理公司以真實價值工具評估其商業據點舊建物是要重建還是翻新的策略。該公司秉持循環理念,針對旗下兩間辦公大樓進行翻新,並以 KPMG 所計算之真實價值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作為後續物業翻新決策之依據。在有 1/3 辦公空間處於空置狀態的荷蘭,此一案例成為循環利用的最佳永續建築實踐範例,也啟發了市場上其他房地產的循環改造。

而除了 KPMG 的真實價值工具,目前國際上也已發展出各種經濟、環境與社會衝擊的衡量指引,但由於非財務衝擊的範疇定義相較財務衝擊更廣也較難定義清楚,因此無論企業導入的是何者,報表編製者以及閱讀者在進行計算或運用相關結果時,建議參考財務報表的四大品質特性,才能確保資訊對使用者有用而 不會產生誤導之決策。

  • 可了解性:報表所提供資訊應易於使用者了解。衝擊的量化過程中可能涉及不同專業領域知識,報表應盡可能讓使用者在具備合理的認知下理解量化邏輯與結果,不得僅因其複雜性而排除。
  • 攸關性:資訊必須對使用者之決策需求攸關方屬有用,而資訊是否攸關受重大性及完整性影響。在評估外部衝擊時,應回歸重大性原則判斷,將對營運重要的、對利害關係人決策有影響力的、或衝擊程度高的納入衡量,而無論是否數據蒐集或投入成本上受到限制,仍應完整以量化或質性敘述方式揭露。
  • 可靠性:資訊需可靠方屬有用。各項衝擊的量化計算參數通常有不同來源與假設,在沒有當地數據的情形下,亦可能採用次級或其他間接評量方法, 因此資訊的可靠性需審慎把關並中立表達,才能被使用者信賴。
  • 可比性:使用者必須能比較企業各期間的數據,以辨認其成果與績效之趨勢。各項衝擊的量化可能受數據、成本限制無法一步到位,但企業應以不同期間的可比性為目標,當範疇、參數、假設等條件改變時,應參考財務報表之編製原則揭露、甚至追溯重編前期數字,才能逐步建立報表之可比性,提升資訊品質。

循環經濟可帶來的創新趨勢以及商業機會

由國內外循環經濟的典範案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循環經濟的創新模式未來大致可分為:

  1. 產品設計的創新:從源頭開始設計容易被回收再利用的產品,讓產品使用期限屆滿之後,能夠直接進入自體回收的封閉迴路(Closed Loop)當中。
  2. 製程技術的創新:由流程、軟硬體設備等各方面改善產品製程技術,提高回收再製產品的附加價值,或是降低產品未來回收的難度,重新建置一個異體或自體回收的封閉迴路。
  3. 回收品質的創新:在產品進入回收階段後,提升回收的品質,另闢途徑讓產品能夠回到異體或自體回收的封閉迴路。

無論哪個方案,企業都有可能從自身的營運中發現創新的切入點,進一步開發商機;甚或在推動其中一個方案時,間接促成其他方案的實現。不過循環經濟的概念固然迷人,背後仍需要紮實的理論及可靠的工具做為基礎,才能有 效率地導入循環經濟,並確實達成循環經濟「從搖籃到搖籃」的模式。運用前述的真實價值工具及財務報表判讀,能幫助企業掌握營運衝擊,進而發現價值鏈上可突破的創新點,做出精準的決策,並在落實循環經濟模式之後,將自身 經驗以量化方式呈現,作為其他企業參考仿效的範例,如此一來,臺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才是可被預見的。


參考文獻

[1] KPMG (A New Vision of Value: Connecting corporate and societal value creation, 2014)

prev next
會員留言 請先登入
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02-23688500
service@ceita.org.tw
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後,您會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