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與永續的時代如何讓數位協助永續?

劉柏定,循創協會理事
王麗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數位」與「永續」,是當代的兩個buzzwords,也是企業經營者們在日常經營時必須面對的時代議題。若從歷史軌跡來看,數位發展始於 1970–1990 年代的電腦普及化,企業數位轉型則在 1990–2010 年代間,隨著網路、行動與雲端技術的進步而逐步開始,至今已持續成為企業的核心策略之一。而永續發展方面,則可追溯至1992 年的聯合國里約地球高峰會,當時以企業社會責任(CSR)為主要架構,至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後,受到全球品牌與各國政策的推動,才真正以「淨零減碳」為主軸全面躍升為企業核心議題。

雖然這兩個主題在今日的企業實務中經常被相提並論,兩者的本質與發展邏輯卻有顯著差異:數位轉型,本質上是企業為提升效率與敏捷性所主動擁抱的技術變革,是「做事方式」的重塑。它不僅代表順應時代的必要選擇,更是一種積極提升組織生產力、創新能力與治理品質的關鍵投資;而永續轉型,特別是在環境(E)面向,更多則是源自外部壓力的被動回應:來自政府的強制揭露規範、來自客戶與投資人的供應鏈要求,使得永續轉型常被視為「經營限制條件的新增」,而非內部主動追求的改善路徑。[1] 本文將嘗試梳理如何運用具主動性的數位轉型工具與邏輯,協助企業克服永續轉型過程中難以掌控的挑戰,進而實現雙軌轉型的互補與協同。[2]

永續發展,以 ESG 架構中的環境(E)面向來說,其核心邏輯可概括為: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設計、生產與交付過程中會消耗能源與資源,並對環境造成衝擊。企業因而需要能夠量化這些衝擊、揭露其結果,並規劃中長期的改善計畫,以降低至可接受水準,甚至達成「淨零」。其中所涵蓋的議題範疇包含碳排放、能源與水資源管理、廢棄物與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衝擊、循環經濟等等。這些議題之所以對企業構成挑戰,不僅在於其技術層面的評估困難,更來自視角與資料的轉換:這類環境要求需從能源與物質流的角度切入,追溯原料、零件乃至於供應鏈資訊,顯著不同於企業原有以部門、產品、成本中心為主的內部管理邏輯,也因此產生了橫跨部門、流程碎裂、資訊整合困難、甚至商業敏感資訊外洩風險等諸多執行阻力,隨著永續要求壓力日增,其對企業內部因應的調整能力也將形成更大挑戰。

然而,起步較早的數位轉型,是否能夠協助企業有效因應永續面的挑戰呢?雖然數位相關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但在企業經營實務上,真正能實現高度整合的數位治理架構者仍非常有限。多數企業至今仍面臨許多營運資訊尚未能全面數位化、系統間彼此孤立(silo)、資料格式與流程無法一致等問題,企業內部尚且常有數據無法有效整合甚至無序重複的情況,遑論跨企業間的資訊交換與供應鏈串接… 然而,這些問題卻正好是企業在因應永續議題時普遍面臨的瓶頸所在:由於永續管理仰賴大量跨部門、跨層級、跨邊界的能源與資源投入資訊,現行數位資訊系統與資料管理體系的這些限制,使得揭露、分析、追蹤與改善計畫等,難以更有效率地開展,即便數位科技本身潛力巨大,但若欠缺適當的整合基礎與治理設計,將難以真正支撐企業的永續行動。

我們認為,面對越來越迫切的永續管理需求,正好成為數位轉型當前這些普遍性問題的絕佳突破點:過去不再積極尋求更進一步的數位化與資料整合,很大原因在於沒有足夠的推動力來改變既有的營運現況,如今永續管理帶來資訊整合與因應效率提升的壓力,正是企業重新啟動新一輪數位轉型的契機。這樣的轉型,涉及了企業更積極面對永續等議題的思維典範變化,代表需要管理層的支持,重新以新的角度如環境或供應鏈韌性等,來建構一套符合新思維的企業數位永續體系,對內建立統一的資料管理體系,導入與既有系統相容且能夠因應外在規範變動與價值鏈要求的數位解決方案,對於企業的永續發展,甚至是長期綠色競爭力,都極具投資的潛力!我們相信,唯有透過更有結構與前瞻性的數位治理體系,才能支撐永續行動不斷優化與擴大的需求。尤其,在當前AI技術迅速演進的情勢下,若能以此方向的新數位轉型來結合AI於流程優化、資料整合與預判評估等,才能真正讓數位科技在全球企業追求淨零的努力中發揮其關鍵力量。

在此也援引本文第二作者的碩士論文,[3]該研究是基於TOE架構,以問卷調查,探討台灣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對於採用碳足跡雲端數位工具之關鍵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在科技構面,企業在乎相對優勢感知、資料相容性與安全性等;在組織構面,高階管理支持、財務與人力資源準備度則最為顯著;在環境構面,商業夥伴支持與競爭壓力均有正面影響。我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應可適度擴大到解釋企業對於導入環境類數位軟體工具的選擇上,而能與我們前面的討論有所呼應。總結而言,數位與永續雖分屬不同發展邏輯的兩項企業轉型軸線,看似都在企業當前現況中出現其持續推進的瓶頸,但在治理典範轉移的過程中,兩者其實具備高度整合與互補潛力。數位轉型若能從營運效率的基礎架構,進一步延伸至支援環境資訊透明、促進跨部門協同與強化治理回應能力,將有助企業由被動應付轉為主動應對永續挑戰。反之,永續轉型所引發的跨域數據整合需求與制度透明壓力,也反過來促使企業正視其數位體系的完整性與韌性建構。面對此雙重轉型的時代課題,唯有真正結合兩者之力,企業才能有效管理風險、控制成本,並於新一波產業變局中取得同時兼顧效率與韌性的競爭優勢。這也正是「雙軸轉型」從口號走向實踐的關鍵所在。


註解:
[1] 雖有觀念先進的少數企業能真正將限制轉化為競爭優勢,且在終端消費者逐漸重視永續議題趨勢下確實永續逐漸成為一種商品價值,但尚未能改變當前永續議題對企業仍是限制條件多於價值追求的現況。
[2] 為便於討論,本文所討論的永續議題將主要適用於環境面議題,這也是當前永續議題最重要的面向。
[3] 王麗瑋. (2025). 企業採用碳足跡雲端數位工具之驅動力-以台灣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精選圖片來源:https://unija.com/

next
會員留言 請先登入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02-23688500
service@ceita.org.tw
CEITA
02-23688500
Room 402, No. 71, Zhoushan Road, Daan District, Taipei , Taiwan
service@ceita.org.tw
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後,您會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

    SUBSCRIBE US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fter you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