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追蹤可能帶來循環經濟商業機會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理事 劉坤興博士

歐盟與聯合國推動的產品數位護照,由每月召開的線上會議,可知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我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也在今(114)年5月公布的「資源循環推動法」草案加入了此項元素,在草案中第三章永續消費下的第23條,需要揭露再生粒(材)料、包裝材質及重量、可維修性與耐用性及維修方式等,由此去因應國際間日益重要的數位轉型議題。

而早在111年,國家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時,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即在淨零排放策略八,資源循環零廢棄策略中,將產品數位護照放在十大關鍵項目之中推動,目前在國內的試行計劃由工研院綠能所執行,今(114)年已到了第三年試行階段,已有不少業者從中受益,提早佈局因應國際新的法規需求。

透過產品數位護照,可解決過去執行循環經濟時,產品在市場的「追蹤」問題,產品離開生產者後,相關的資訊流即中斷,透過產品數位護照所行的「數位追蹤」,可以重新連結資訊流,而重新連接後的資訊流,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益,可由歐盟CIRPASS2 所執行的13個示範計畫(lighthouse project)了解其推動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方向,筆者由CIRPASS2.eu網站各計畫的介紹,透過AI整理以下各計畫的說明,相關計劃整理如表1。

在紡織產業中,歐盟以六項示範計畫涵蓋不同品類與規模,從大型制服到中小企業羽絨寢具皆納入。
PA1:Circular Workwear 由 IOXIO 主導,聚焦於工作服的全生命周期循環管理,透過分散式資料空間(data space)架構,連接製造商、使用者與回收端,實現重複使用(reuse)、維修(repair)與再製(remanufacture)的閉環流程,提升聚酯纖維的回收再利用效率。

PA2:Connected Products Management 則由 Kezzler 領軍,強調「同一平台支援大品牌與中小企業」的模式,將品項級的數位身份標籤(DPP)導入服裝與鞋類產品,透過 QR code或 NFC 資訊使產品能被共享、轉售與維修,減少新品生產壓力。

PA3:Scaling Circular Systems 是 EON 與全球前 20 大服飾品牌合作的計畫,展示如何透過「產品雲端」管理DPP 資料,串聯供應鏈上下游,將原本分離的品牌、倉儲、二手銷售與回收服務整合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實際驗證其規模化潛力。

PA4:Textile Loop 則以 atma.io 為技術核心,導入 RFID 結合 QR 技術,使每件衣物在收集、分類、修補與升級再製的過程中都能被數位追蹤。這樣的作法不僅提升透明度,也讓再生料比例得以精確量化,為回收績效提供客觀依據。

針對特殊紡織品類,PA5:MattressID 由五家歐洲床墊製造商共同參與,實際部署床墊用的 DPP 系統,提升產品在使用後的拆解效率與材料回收率,尤其對聚氨酯泡棉與金屬彈簧鋼材的回收有具體成果,減少資源焚化與掩埋。

最後,PA6:SME-Friendly DPP for Textiles 由 Scantrust 主導,針對羽絨寢具等中小企業產品,提供雲端工具與簡化版的 DPP 架構,使資源有限的中小廠也能參與數位護照建置,並結合 QR 回收機制與末端回收商測試其市場接受度。

電子產業的五個 Lighthouse 計畫聚焦在延長產品壽命、提升維修效率與再生零件使用。
PB1:Smart Repair of Vacuum Cleaners 由土耳其家電品牌 Arçelik(Beko)主導,透過 DPP 提供吸塵器的零件與維修紀錄,使消費者與維修技師可即時判斷維修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報廢,延長產品壽命,並節省製造階段的碳排與能耗。

PB2:DPP 4.0 Across the Lifecycle 是由 DDCC 領導,聚焦於工業 4.0 與 DPP 的整合。此計畫展示如何透過現有的 OPC UA 等工業協定組合出 DPP 4.0 架構,讓工廠設備或電子產品能在使用、維護與回收階段都維持資料連貫性,達成跨設備間的資訊互通。

PB3:Audio & Emergency Lighting 由 Whatt.io 負責,針對專業音響與緊急照明等耐用品,導入 RFID 與 3D 列印技術,實現在地生產備品。此舉可減少長途運輸對碳排的影響,同時減少備品浪費,提升模組化維修效率。

針對 IT 設備,PB4:EoL Tracking and Secondary Market 由 OBADA 計畫發起,建構區塊鏈驅動的資產識別與報廢紀錄系統,確保 IT 設備在報廢前進入合法與安全的再使用流程,保護資料隱私,同時提高零組件再利用率。

最後,PB5:Tumble Dryer Circular Routes 由 Ekodenge 領導,將 1,000 台烘衣機導入 DPP 系統,實測如何建立從使用後收集、狀況篩選、模組拆解到高值零件回收的標準化流程,並搭配消費者回收意願調查,形成完整的產品閉環設計示範。

輪胎相關的計劃為PC1,由全球輪胎巨頭米其林(Michelin)主導,結合 RFID 標籤與全球輪胎資料空間(GDSO),使每條輪胎能在翻新(retread)、裂解(pyrolysis)與材料回收階段被準確追蹤。此一設計不僅提升炭黑與鋼絲的回收效率,更使再製輪胎的品質保證成為可能,減少整體原生橡膠與石化材料依賴。

建築為碳密集產業,PC2:Construction Products DPP 由 Cobuilder 領導,依據歐盟建築產品規範 CPR 與 ESPR 規定設計 QR‑based DPP 系統。此示範涵蓋「訂製」與「量產」建材,強調資料標準化與模組化,使建築產品在拆除時可快速識別可回用零件,支持材料再利用與建築碳足跡盤查,降低嵌入碳(embodied carbon)的含量。

綜觀這 13 個 Lighthouse Projects,可以發現其共同特色包括:導入 可機器讀取的標準化資料結構、結合實體產品標籤(如 QR code / RFID)、強化設計即循環(design-for-circularity) 的概念。無論是紡織、電子還是建材,都已證明產品數位護照不只是政策要求,更是具體驅動低碳轉型與產業創新的策略工具

今年十月,在台灣首次辦理的循環經濟熱點與循環經濟論壇,由環境部、農業部、經濟部與循環台灣基金會主辦,在10/20~10/26的舉辦期間,在第三天10/23(四)的下午,會進行數位科技與可追蹤性的其他面向的探討,也歡迎關心循環經濟的各位先進,可以一起來探討數位追蹤的未來。參考網址:https://www.apcer.asia/apcer-hotspot-2025/ch

表1 CIRPASS2各項示範計劃概要
(循環署 — 產品數位護照規劃與模式建立專案工作計畫整理)

精選圖片來源:zh.pngtree.com/

next
會員留言 請先登入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02-23688500
service@ceita.org.tw
CEITA
02-23688500
Room 402, No. 71, Zhoushan Road, Daan District, Taipei , Taiwan
service@ceita.org.tw
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後,您會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

    SUBSCRIBE US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fter you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