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鈞水資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鄭詠紜博士、永續長 林宛霖 環工碩士
美國總統川普自2025年重返白宮後,推動大規模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對不同國家與產業祭出差異化的關稅措施,此舉使進口商在多項商品上承擔更高成本,稅率則依據雙邊關係與政治考量而有所差異,川普政府宣稱這將有助於保護美國製造業,減少貿易逆差並創造就業機會,然而,實際效果卻在全球經濟層面引發廣泛震盪;短期來說,新的關稅壁壘推升跨境交易成本,干擾既有的全球供應鏈秩序,導致國際貿易流通效率下降,長期而言,全球經濟體系逐漸朝向「碎片化、區域化與政治化」發展,各國企業被迫調整市場與供應鏈佈局,以因應更高的不確定性;此種變化不僅改變了全球化既有的分工模式,也使得國際經貿環境走向一個更加複雜且充滿挑戰的階段。
對台灣來說,作為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與國際原物料供應的經濟體,關稅政策帶來的衝擊尤為顯著,主要影響可歸納如下:
- 出口商品因關稅成本上升,價格競爭力受到削弱,對外銷美國市場造成直接壓力。
- 進口原物料價格因貿易環境不確定因素而波動加劇,導致國內製造業生產成本攀升。
- 全球經濟逐漸由全球化轉向區域化,使過去的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逐步喪失,進一步推升成本並壓縮利潤空間。
- 因應產地原則與供應鏈透明化趨勢,企業需投入更多於資訊揭露與管理,相關需求與成本同步增加。
- 供應鏈重組不僅需要額外建置投資,也使管理更加複雜,涵蓋營運規劃、人力資源配置與法規遵循等多重面向,企業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整體而言,台灣企業正處於營運風險顯著上升的壓力環境中,以現行關稅稅率 20%估算,影響台灣出口總額可達310億美元。(taxfoundation.org)
近年來,烏俄戰爭、COVID-19 疫情以及蘇伊士運河貨輪擱淺事件,都進一步揭示了全球供應鏈的高度脆弱性,這些事件與持續升高的地緣政治對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以及氣候變遷壓力相互交織,使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長期營運挑戰;觀微知著,僅依賴傳統的全球化供應模式已不足以應對風險,企業唯有主動尋求新的突圍之道,才能避免被動承受衝擊,而循環經濟正成為一項能夠有效緩衝風險的策略,透過提升資源再利用比例、降低對進口原料的依賴,以及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模式,企業不僅能減輕短期衝擊造成的損失,更能在長期競爭中強化穩定性與市場優勢。以下將從幾個面向進一步說明循環經濟如何發揮具體作用:
(一)材料再生與回收:降低原料依賴及價格波動風險
在循環經濟的實踐途徑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切入點,便是透過材料再生與回收來減少對進口原料的依賴,近年來全球大環境的變動,使原物料價格波動日益加劇,當企業過度依賴單一原料或進口來源時,往往容易因供應鏈中斷或價格飆升而承受重大風險,若能透過「資源再利用」與「替代材料」的策略,使零件在廢棄階段更容易回收、拆解、分類與再製,不僅能提升材料再生與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企業即可逐步建立在地或區域性的資源供應網絡,減輕對高關稅進口原料的需求,進而間接降低採購成本及強化營運韌性。
(二)強化資源效率,創造成本優勢
從產品全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循環設計可降低對原生原料的依賴,藉由積極使用再生料與回收料,可有效抵銷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也能在製造過程能源效率提升,降低電力與燃料消耗,而工業產品在廢棄階段往往伴隨高額處理成本,將其轉化為具經濟價值的次級原料,不僅能減少處理費用,還能創造額外收益;整體來說,循環設計有助提升資源效率、優化成本結構,並在全生命周期中拓展收入來源,進一步兼顧經濟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三)降低營運風險
在全球經濟逐步轉向區域化的背景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已成為企業營運的重要風險來源,循環經濟則能透過多元機制,為企業提供有效的緩衝:
供應鏈中斷風險:有鑑於全球經濟正逐漸由高度分工走向區域化,當跨國物流因地緣衝突或區域政策受阻,導致原料或零組件無法及時進口,企業容易陷入被動,透過在地循環生產與工業共生模式,將副產品或回收材料再製成原料,可減少外部依賴,維持生產穩定。
營運持續性風險:原料價格波動與能源供應不穩定,往往使企業面臨成本失控或生產中斷的壓力,透過再生料與替代材料的使用,加上能源效率的提升,企業得以分散風險,並在市場動盪時保持穩定的生產與交付能力。
(四)開拓新市場及多元營收模式
在關稅衝擊加劇的情境下,若企業能提供具備低碳、再生與減廢特性的產品,不僅能符合ESG市場趨勢、維持在國際供應鏈中的競爭地位,更能直接爭取新訂單,如歐盟的綠色公共採購倡議(Green Public Procurement)、美國的聯邦購買清潔倡議(Federal Buy Clean Initiative)、日本的綠色採購法(Introduction to Green Purchasing Legislation in Japan)、美國蘋果公司2030年碳中和承諾、IKEA的2030年全面使用再生塑料計畫,都已明確將循環與低碳產品納入核心採購標準,顯示此類市場需求正快速擴張。
循環經濟不僅能降低企業的成本負擔,更能開拓多元的營收模式,以產品維修、翻新與再製造為例,此種模式並非壓縮新品銷售,而是為企業創造「售後服務、零件供應與延伸保固」新的收益來源以及多元營收模式,藉由延長產品壽命與價值鏈,企業不僅能降低客戶轉向他牌的風險,還能強化品牌信任,提升顧客黏性與回購率,進而帶動高單價或升級型產品的選購,同時,翻新與二手市場的發展,也使企業得以觸及不同層次的客群,形成新品銷售及延壽方案並行的獲利結構。
面對關稅政策與國際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供應鏈透明化與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推動循環經濟的重要推手,例如:使用數位工具如區塊鏈與產品數位護照(DPP)建立跨產業、跨國界的資訊透明機制,並追溯產品全生命週期資訊,使回收、再利用與再製造更具效率;藉由物聯網、數據分析及AI技術,企業能夠實現原料流、能源使用與回收效率的智慧化管理,並快速調整供應鏈佈局,同時,透過大數據掌握市場動態與原物料價格波動,企業得以提前預判風險並制定因應策略。整體來說,數位與智慧化不僅是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更是協助企業在全球經濟碎片化與區域化的浪潮中強化韌性、突圍關稅的關鍵力量。
參考資料:
1. https://taxfoundation.org/research/all/federal/trump-tariffs-trade-war/
2.https://green-forum.ec.europa.eu/green-business/green-public-procurement_en
3.https://www.sustainability.gov/archive/biden46/buyclean/index.html
4.https://www.apple.com/environment/
5.https://www.env.go.jp/content/000064788.pdf
6.https://elaw.klri.re.kr/eng_service/lawView.do?hseq=53038&lang=ENG
精選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