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淨零:全球與台灣在地的行動與挑戰

長榮大學 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 賴信志教授 
長榮大學 安全衛生科學碩士學位學程學院 碩士生 張凱信

前言

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促使各國紛紛承諾推動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目標,以期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限制全球暖化。淨零政策不僅是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轉型,更對經濟、社會、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美國、英國、日本等主要國家以及臺灣在實現淨零目標上的氣候行動藍圖,比較其策略的異同,並剖析各自面臨的挑戰。

淨零排放的全球共識與核心途徑

淨零排放是指在特定時間內,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接近零,剩餘的少量排放則透過碳捕捉、碳儲存或自然碳匯等方式加以移除,最終實現淨平衡。這一目標的達成,通常需要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途徑:

  • 能源系統的徹底轉型:大規模部署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發電,並發展先進的儲能技術。
  • 終端用能的電氣化與燃料轉換:將運輸、工業、建築等部門的能源使用轉向電力,並推動清潔氫能等替代燃料的應用。
  • 能源效率的全面提升:透過技術創新、智慧管理和政策激勵,在各部門最大化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針對甲烷、氧化亞氮等高GWP(全球暖化潛勢)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採取針對性的減排措施。
  • 碳移除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投資於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以及森林復育、土壤碳固存等自然碳匯方案。

主要國家淨零行動藍圖

美國:全面的技術創新與跨領域協作

美國於2021年發布了《美國長期戰略:2050年淨零溫室氣體排放途徑》(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Pathways to Net-Zer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為其淨零之路奠定框架。該戰略的核心要素包括:

  • 電力部門脫碳為基石:美國的目標是在2035年實現100%清潔電力,主要透過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的快速擴展,以及核能的持續發展來達成。文件指出,電氣化終端用途和轉換為清潔燃料是其主要策略之一(Fam et al., 2024)。
  • 終端用途電氣化與清潔燃料轉換:大力鼓勵交通、工業和建築部門採用電力驅動,並積極推動清潔氫能的研發與應用。
  • 能源效率提升:透過技術升級和智慧管理,減少全國範圍內的能源浪費。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 針對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農業和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進行控制。
  • 大規模碳移除: 投資於直接空氣碳捕獲(DAC)、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以及森林和土壤管理等自然碳匯。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淨零目標不僅關注碳減排,也強調其對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的共同效益。研究表明,實現美國的淨零排放目標將帶來顯著的能源、水、土地和健康效益,儘管這些效益在不同州之間可能存在差異(Ou et al., 2023)。

英國:法律約束下的環境與健康共益

英國是全球首批將淨零目標寫入法律的國家之一,展現了其在氣候行動上的決心。其淨零政策主要體現在:

  • 多部門協同減排:英國的淨零策略覆蓋能源、工業、交通、建築、農業和廢棄物等多個關鍵領域,旨在實現全面減排。
  • 顯著的空氣品質共同效益:文獻強調,淨零政策旨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將顯著改善空氣品質,有助於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空氣品質指南標準 (Zhong et al., 2023)。例如,在英國西米德蘭茲大都會區的研究預計,淨零政策可使PM2.5濃度最高降低21%,NO2濃度最高降低33% (Zhong et al., 2023)。
  • 健康與經濟效益並重: 實施氣候變遷政策(包括淨零策略)已被證明能同時減少空氣污染並增加身體活動,從而帶來顯著的健康和經濟效益 (Beevers et al., 2025)。這包括減少因空氣污染引起的疾病負擔,以及因身體活動增加而帶來的好處。

日本:技術導入與潛在的複雜影響

日本的淨零策略也著重於能源轉型和排放減量,並對其潛在的環境影響進行了細緻的評估:

  • 技術導入與排放評估: 日本評估了2050年主要空氣污染物排放的未來情境。研究顯示,導入淨零碳技術將有助於減少30-60%的初級污染物排放 (Hata et al., 2023)。
  • 臭氧 (O3​與細懸浮微粒 (PM2.5​) 的複雜變化:儘管淨零策略預計會顯著降低臭氧濃度,但由於HOx循環的增強,PM2.5濃度在2050年情境下預計可能有所增加 (Hata et al., 2023)。這提醒我們在推動淨零政策時,必須全面考量其對不同空氣污染物濃度可能產生的複雜且有時矛盾的影響。
  • 顯著的健康效益:儘管PM2.5可能增加,但由於臭氧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變化,日本預計可減少4011例過早死亡 (Hata et al., 2023)。這凸顯了淨零政策在公共健康方面的巨大潛在效益,即使過程中可能存在局部性的空氣品質挑戰。

臺灣:2050淨零路徑與12項關鍵戰略

臺灣於2022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明確了2050年淨零目標,並提出了「12項關鍵戰略」作為實踐路徑。臺灣的淨零策略涵蓋了「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其主要面向與國際趨勢高度一致:

  • 能源轉型: 大力推動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的發展,積極研發氫能和前瞻能源,並將天然氣視為過渡期能源。
  • 產業轉型: 鼓勵產業製程優化、提升能源效率、推動燃料轉換(如電氣化或使用低碳燃料),並發展循環經濟與負碳技術。
  • 生活轉型: 透過運輸工具電氣化、推廣綠建築以及提倡淨零綠生活模式,引導民眾改變行為習慣。

社會轉型: 透過公正轉型、綠色金融、技術創新和氣候法制化(如《氣候變遷因應法》),確保淨零轉型過程的公平性、韌性與效率。

各國與臺灣淨零政策的比較與挑戰

異同與挑戰分析

  1. 共同的目標與路徑: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將2050年定為淨零目標年,並普遍將能源系統轉型(特別是電力脫碳和再生能源發展)視為核心。這反映了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共同願景。
  2. 法規框架的強化:英國將淨零目標入法,臺灣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顯示了各國對淨零目標的法律約束力日益重視。美國則主要透過行政策略和激勵政策推動,但同樣在加速立法支持相關領域。
  3. 空氣品質與健康的共同效益: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研究都明確指出,淨零政策不僅能減排,還能帶來顯著的空氣品質改善和健康效益。這為推動淨零政策提供了額外的誘因。臺灣雖亦有此預期,但在具體量化和細部評估上,仍可借鑒他國經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數據呈現,以強化政策的正當性與說服力。
  4. 具體挑戰的差異性:
    • 能源結構:臺灣的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且缺乏核電擴張的共識,再生能源發展面臨土地限制等挑戰,使得能源轉型更具複雜性。相較之下,美國擁有豐富的國土資源和多元能源選項,而英國在離岸風電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 產業結構:臺灣以高耗能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使得產業轉型面臨巨大的技術和成本壓力,如何協助這些產業低碳轉型是關鍵挑戰。
    • 空氣污染的複雜性:日本研究指出淨零策略可能導致PM2.5增加的潛在風險,這提醒臺灣在規劃淨零路徑時,需對不同空氣污染物的交互影響進行更細緻的模擬與評估,確保全面性的環境改善。
    • 政治與社會韌性:各國在政策推動過程中都面臨政治阻力、技術成本和公民接受度等挑戰。臺灣的淨零轉型同樣需要有效的溝通機制,確保公正轉型,並提升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

結語與展望

邁向淨零是一場全球性的變革,各國和臺灣都在這場轉型中探索自己的藍圖與策略。儘管在具體實踐路徑和面臨的挑戰上有所差異,但共同的目標和相似的核心途徑,為國際合作與經驗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臺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推動淨零排放既是國際責任,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借鑒美國在技術創新上的廣泛投入、英國在法規與共同效益評估上的嚴謹,以及日本在複雜空氣污染物影響分析上的細緻,臺灣可以朝以下的面相加強力道:

  • 強化基礎科研與技術創新:針對臺灣產業特性,加速發展關鍵減碳與負碳技術。
  • 深化共同效益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具體的數據支持,展現淨零對空氣品質、健康和經濟的正面影響,爭取民眾認同。
  • 建立跨部會與跨領域協作機制:確保能源、產業、環境等各部門政策的協調一致,並促進公私部門的有效合作。
  • 推動公正轉型:確保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弱勢群體和受衝擊產業的權益得到保障,避免社會不平等的擴大。

淨零排放不僅是環境目標,更是重塑經濟、社會和生活方式的全面轉型。這條路充滿挑戰,但唯有堅定前行,才能為臺灣和全球的永續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n.d.).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 取自 https://ncsd.ndc.gov.tw/

Beevers, S., Assareh, N., Beddows, A., Stewart, G., Holland, M., Fecht, D., … & Dajnak, D. (2025).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reduce air pollution and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Benefits, costs, inequalities, and indoor exposure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95, 109164.

Fam, A., & Fam, S. (2024). Review of the US 2050 long term strategy to reach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Energy Reports12, 845-860.

Hata, H., Inoue, K., Yoshikado, H., Genchi, Y., & Tsunemi, K. (2023). Impact of introducing net-zero carbon strategies on tropospheric ozone (O3​) 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concentrations in Japanese region in 2050.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891, 164442.

Ou, Y., Iyer, G., McJeon, H., Cui, R., Zhao, A., O’Keefe, K. T. V., … & Loughlin, D. H. (2023). State-by-state energy-water-land-health impacts of the US net-zero emissions goal. Energy and Climate C1hange4, 10011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2021).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Pathways to Net-Zer2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

Zhong, J., Hodgson, J. R., Bloss, W. J., & Shi, Z. (2023). Impacts of net zero policies on air quality in a metropolitan area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war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ir quality guide4lin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236, 116704.

精選圖片來源:https://netzero-events.com/

prev next
會員留言 請先登入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02-23688500
service@ceita.org.tw
CEITA
02-23688500
Room 402, No. 71, Zhoushan Road, Daan District, Taipei , Taiwan
service@ceita.org.tw
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後,您會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

    SUBSCRIBE US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fter you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