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理事 劉柏定博士
近年來,向淨零低碳轉型發展,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經營無可避免的時代使命。企業要減碳,首先要能掌握經營的碳排放數據,入門會從組織的角度出發進行碳盤查,進階則可能是從產品的角度進行碳足跡盤查。掌握數據之後,才能開始針對碳排數據來進行管理,也就是擬定減碳的行動方案,並按照PDCA循環的概念來持續執行減碳措施。
減碳的方式很多元,以組織碳盤查的三個範疇而論,範疇一是直接排放,越上游的產業越以此為其主要碳排來源,例如石化、鋼鐵、水泥等產業,這類企業主要生產原料型產品,減碳任務主要會在於製造流程的精進或技術創新上,而其減碳成果,也會透過供應鏈一路傳遞到中下游,對於整體供應鏈減碳成效,具最關鍵的地位。
範疇二屬於能源類的間接排放,主要內容就是企業的用電。高耗電產業,也多半屬於較上游的產業,包括半導體業、面板業、化工業、金屬業等,這些企業的減碳,可能來自三個來源:台電整體發電的碳排減少(但企業無主動權)、增加綠電的使用比重,以及企業想辦法透過能源管理、更換設備或是製程調整來降低用電力使用量。
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基本上都是屬於企業擁有直接控制權的領域,也是政府或國際規範最開始要求企業碳排資訊揭露的主要部分。如果所有企業都能夠針對其範疇一與二極力進行減碳工作,則供應鏈減碳工作或許就已經完成了大半的任務。但若認真分析過企業減碳動機之後就可以知道,我們還需要引入範疇三的概念,也就是能源之外的所有間接碳排放,尤其是上游原料零組件的排放等,要求企業必須重視這部分”大門之外”的減碳工作。這看似有重複計算的疑慮,但其實是為了確保企業減碳的動機能夠全覆蓋,延伸到企業邊界外但其仍有影響力的地方。
因此,在範疇一與範疇二的減碳工作到一定程度後,近來對於範疇三的重視,其實是範疇一與二的升級版:透過供應鏈的力量加持,讓企業減碳工作效益更高(或壓力更大)!原本你的自身碳排只是你的(範疇一與二),現在也會是你下游客戶(以及客戶的客戶,依此類推)的了(範疇三)!
範疇三減碳,對於中游零組件或下游組裝製造業者尤為重要,想像一台筆電包括多少零組件(多少碳排),但筆電最終的組裝製造與測試活動,消耗的碳排相對其零組件的總碳排量低了很多。以台達電這樣的電子製造企業為例,2022年範疇三碳排佔整體碳排量就高達97.4%!
然而,範疇三的減碳邏輯,與範疇一與二有所不同。範疇一與二,可能可以埋頭於企業內部去努力,如製程更新、更換冰水主機、進行能源管理等,但範疇三的減量作為雖仍在企業內規劃,但對象是外部夥伴如供應商等,減量是透過企業自身的選擇(如採購)來間接影響外部對象的行動。以範疇三在實務上很關鍵的上游原物料零組件採購為例,可以透過要求供應商啟動組織盤查與碳排減量,或要求特定重點零組件計算碳足跡並提出減碳計畫等。
範疇三減碳的難點很多,包括企業與供應商的關係並不是只存在減碳一環,而是在既有關係上增加了碳排考量這一層考慮因素,且按照趨勢發展下會越來越關鍵。此外,供應鏈之間的碳排資料必須能夠有效流通交換,超越目前普遍以研究型資料庫的產業平均碳排係數來計算碳足跡的權宜方式,讓企業盤查的第一手碳排資料能夠在不洩漏營運機密且具有可比較性的前提下,傳遞到更多下游甚至潛在客戶手上,才能讓減碳有成的企業有更多獲得採用的機會。
全球淨零減碳的工作是每一個地球公民的責任,企業甚或供應鏈減碳的努力,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使這一部份工作都還需要很多很長期的努力。範疇三的減碳,就是要鼓勵企業跨出大門攜手合作,以系統方式來帶動每一個個別企業的努力,而這樣的工作,可預期在未來應該也不會侷限於碳,而會擴大到更廣的環境或ESG面向,這些都需要企業跨出舒適圈,橫向合作,為世界的永續運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