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永續發展」儼然成為搜尋排行榜的熱門關鍵字,社會大眾間瀰漫一股綠色生活的氣氛,林林總總的環保商品也應運而生,包括若干月前政府發布的塑膠吸管禁令,再再都可感受到人們益發重視永續議題。
近年來研究指出人類常年下活動,導致地球環境正在改變。從1萬多年前的全新世時期以來,穩定的地球運作狀態使得人類社會得以發展,不過自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逐漸導致地球運作狀態偏離全新世的狀態甚鉅,甚至有學者認為人類活動的影響足以成立一新的地質世代—人類世。回過頭來,人類世的出現也在提醒我們—為了避免有害、甚至災難性的環境變化風險,我們是否應維持某些必要的地球運作狀態?目前的生活型態,對於環境的影響程度如何?造成環境無法回復的風險究竟多大?
瑞典斯德哥爾摩韌度研究中心(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研究團隊分別於2009及2015年發表研究,提出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y)的概念,以全新世的地球運作狀態為基準,量化地球系統的功能、及不影響地球系統功能下,人類社會活動的最大界限。研究中共建立9種地球限度:氣候變遷、新興物質、平流層臭氧消耗、大氣氣膠含量、海洋酸化、氮磷生化流、乾淨水耗用、土地系統變化、生物圈完整性(包含基因多樣性、功能多樣性)等。
結果顯示,目前生物圈的基因多樣性、氮磷生化流等兩項都已大幅超過地球限度,屬高風險;氣候變遷、土地系統變化也超過地球限度,風險逐漸增加;目前還無法被量化的地球系統功能包含新興物質、大氣氣膠含量、生物圈完整性的功能多樣性等三種;其餘則未超過地球限度。
地球限度雖還未發展完整,不過其特點—可知為了維持地球系統穩定運作的最大人類活動界限,無疑是永續發展時,決策者可參考的寶貴依據。
參考資料:
- Rockström J, et al. (2009) 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 Nature 461:472–47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61472a
- Steffen W, et al. (2015) Sustainability. Planetary boundaries: Gui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a changing planet. Science 347:1259855.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3/1259855